一般情況下,大多數門店的生命周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存活期,也叫創業期,存活期最重要的是快速驗證產品的價值,通過輸出產品/服務給門店帶來正向的營收;第二個階段是發展期,意味著門店有了成型的盈利模式,這時候最考驗門店面臨快速發展的管理能力,此時門店開始批量招人、拓展分店、進入新的城市等。
船大了,調頭難是一個無法言說的痛,正是如此,大多門店在此時開始進入最后的死亡期/蛻變期,過不去就是死亡期,過去了就是蛻變期。
然而,不是所有的門店都會經歷這幾個階段,比起隕落于死亡期,在最早的存活期,門店的倒閉率更是驚人。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初期還在驗證產品價值的“門店”,其實它還不能稱之為門店,它此時只能算一個項目而已。只有在后期市場驗證中發現項目具備價值,也就是產品具備價值,此后公司才能盈利,它才能跨入存活期繼而成長為門店。
餐飲業也是如此,在存活期的時候,只有門店的產品/服務具備價值,門店才有資格被稱為品牌。綜合起來看,如何在門店/公司的落地期判斷項目是否具備市場價值,弄明白了這個問題能幫門店/公司少走很多彎路。
審視項目并判斷初始價值,需從行業角度和競爭角度來核算
項目在落地的時候,也就是早期時,它需要找到投資人才能運作起來。最初始的投資人可以是創業者自己,也可以是外部投資人。
問題是:如果投資人和創業者是同一個人,大多項目都會陷入“自滿足”和“自滿意”的境地。所以最客觀的情況是項目有外部投資人進來,如果要讓外部投資人投錢,這時候,創業者要給投資人講清楚自己的項目,而如何核算項目是否具備投資價值,看的就是創業者能不能講出一個美好的故事。
從另一方面看,如果創業者能講清楚自己的項目,并能合理審視并認真分析自己項目的實際利弊,這時候,如果創業者自己不存在資金問題,那其實有沒有外部投資人并不重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下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