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三大運營商將正式上線5G商用套餐,中國移動(00941)、中國聯通(6.190, 0.06, 0.98%)(00762)、中國電信(00728)首批釋放的5G套餐起步價格分別為128元、129元和129元,除了包含的流量和語音時長不同外,各價位的套餐支持的5G網絡峰值速率也有所不同。目前,三家運營商的5G商用預約用戶總數超過1000萬。
是的,5G時代已經來了……
5月16日,上海陸家嘴中心L+MALL發布全球首個基于5G室內數字系統的“5G+五星購物中心”,在這個覆蓋了5G網絡的購物區域內能夠提供5G+AI人臉識別、5G+8K高清視頻、室內精準導航以及客流動向分析等服務。
這是繼5G火車站、5G酒店之后,全球首個5G+五星購物中心亮相,不難看出,2019年5G規?;逃玫拇竽灰验_啟。
出行、住宿、吃喝玩樂……這些領域都有餐飲業的身影,那么,對于5G時代的到來,餐飲又將如何融入其中,擁抱5G呢?
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下5G的優勢都有哪些:
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具有高速率(最高可達10Gb/s)、低時延(1ms延遲)、高密度、廣連接(1平方公里可以承載1百萬個連接)等特性,尤其對于如AI、VR、無人駕駛等行業帶來技術性的變革,通過大幅“提速”,降低延遲來增強體驗,優化服務,同樣的在餐飲業,5G就體現在各種“科技賦能”中。
5G助力餐飲業的“萬物互聯”
在用餐場景下,餐飲設備的互聯典型就是點餐環節。掃碼點菜通過系統將前廳的用戶手機和后廚的出菜系統聯系起來,這部分的數據量是并不巨大的。
而其他環節比如后廚操作環節、服務環節,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就更低了,目前已經出現的炒菜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就是在這兩個環節上的探索,但一直沒有明顯的突破。由于信息的接收、轉化和傳輸的限制以及控制體系的處理能力不足,無法讓顧客、前廳、后廚實現充分的互聯互通。
5G“萬物互聯”技術就是突破困難的關鍵,尤其是餐飲生產區域、服務區域的設備實現自動化和人工智能。
5G商用后,“三維立體”的驗證技術可通過人臉驗證,實現了更加便捷迅速、更具交互性的“刷臉支付”,不僅確保每筆支付萬無一失,還能通過刷臉環節衍生其他營銷方式。
其實,在團餐場景下,“刷臉支付”早已嶄露頭角,這里有個很好的例子:
在楊村一中食堂,每逢中午下課,學生都要排起長長的隊伍打餐,打餐效率很低,體驗較差;而自從上線“智慧食堂”系統后,開啟“刷臉支付”,從刷臉到完成點餐整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不超過8秒!讓學生告別排隊,效率提升!
大數據賦能餐飲新“食”代
事實上多年前餐飲業就開始有了“大數據”,現在也有很多軟件服務商借助CRM、ERP、SaaS等管理工具為餐廳提供后臺數據支持。
有了5G后,通過高精地圖、傳感器、攝像頭來實時采集并在0.1秒內完成傳輸處理,門店據此可以進行精準的人流統計、準確讀取來店消費的每一個顧客標簽。一旦顧客進店,店內服務人員可以快速讀取每一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用餐習慣,針對性的提供顧客需要的更高水準的服務。
另一方面,顧客也可以借助更豐富的餐廳信息數據,更立體、生動的了解餐廳菜單,實時查看用餐的餐廳座位數、餐廳內部裝修以及后廚的環境衛生,繼而做出是否來店用餐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餐廳無疑會實現更豐富的線上呈現。
餐廳后廚更加可視化、透明化
無論在采購環節還是后廚制作環節,都需要用到視頻監控,但由于過去3G、4G時代的信息傳輸速度、清晰度不夠,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今天,人們對于后廚衛生狀況也很難從源頭上發現。
在5G環境下,“明廚亮灶”工程除了追溯食材來源,還可以通過5G智慧央廚物聯網對餐飲企業進行超高清攝像,結合影像光譜技術,可以判斷作業人員的行為并進行糾錯。
再比如,智慧倉庫和智慧稱重系統則可以監控操作人員打卡、驗收的過程,食材的重量、圖片和視頻錄入信息也可以實時管理。
以往,上述這些管理環節因為需要大量數據錄入和分析,在具體執行層面很難落實,而在5G環境下,從供應鏈源頭就開始數據采集,到餐飲門店后相關的物聯網應用讓數據監測和分析也都成了非常輕松的事兒,食品安全也就能真正實現把控。
結尾
隨著2019年,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餐飲行業供應鏈各環節的信息獲取和交互速度將達到新的層次,其對團餐行業的資源整合能力及產業鏈效率的提升也值得期待,5G賦能餐飲乃至團餐行業的科技即將“照進現實”。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下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