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餐飲報告2019》中顯示,小吃在餐飲行業中的門店數量占到了44.3%,而市場占比僅為19%。如此大的落差,不得不讓人思考小吃品類的“絆腳石”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面對激烈的餐飲市場競爭,小吃作為眾多餐飲品類中的一員,他不僅面對著傳統中式餐飲的打擊,還面對著很多快餐品牌文化的沖擊。洋快餐就更不用說了,麥當勞、肯德基在國內的風頭從未衰敗。
另外,小吃還有一個比較尷尬的點,就是走不出去。我們發現,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特色小吃,而這些小吃往往很符合當地人的口味。一但開到其他地方,不僅會面對當地其他小吃的“排擠”,還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而上面的問題,其實和小吃的同質化、品牌連鎖化程度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這背后,還有供應鏈體系不完善等等原因。而這些原因,共同促使小吃有了局限性,不容易開枝散葉。
面對傳統小吃局限性的難題,眾多新興小吃橫空出世,它們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性外殼,順著消費升級的大流,在市場上風頭正盛。
1、思維改變
如今做餐飲,絕對不僅僅是為了讓顧客填飽肚子,更是一種文化的輸出。尤其是作為小吃品類,可以借鑒其特色為品牌打造故事文化,為產品寫入“靈魂”。
對于顧客來說,有故事的品牌、品類會更加容易吸引到他們。在加上互聯網的加持,為其融入更多的文化場景,體驗場景,增加顧客新鮮感以及做一些品牌設計上的視覺沖擊。不僅吸人眼球,更加讓顧客能夠留下深刻記憶。
相對比傳統的小吃店面或者品牌來說,這些運營、經營上的思維改變,是至關重要的。
2、渠道改變
做生意的朋友都清楚,一款好的產品想要賣出更多,好的渠道非常關鍵。傳統的小吃品類會選擇在一些商業街,或者步行街售賣產品。這樣的產品渠道其實是比較單一的。
而隨著新零售的到來,新興小吃不僅把店開到了步行街等傳統街區,更進入購物中心、大型超市中。加上外賣以及網絡電商的渠道,讓小吃可以有更多的途徑創造價值。
3、經營改變
曾經我們去吃小吃,基本上小吃店的經營模式非常單薄。但是隨著消費升級,新興小吃的做法會更多的從產品制作上入手。比如鮑師傅增加了后廚監控,可以讓顧客在門頭的位置看到每一道糕點的產出過程。不僅能夠得到產品質量的信任,還能夠緩解等待時的枯燥。
又或者目前出現了不少專注外賣的餐飲品牌,小吃也可以借鑒這樣的經營思路,找到適合自己的場景渠道去經營,增加盈利。
可見,小吃如今無論從產品、包裝還是品牌化等方面都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比起最早先的路邊攤式小吃,新興小吃更符合消費升級下的消費場景,也更能滿足顧客的多種需求。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下載二維碼